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

房屋政策(二):千禧年代的問題

房屋政策(二):千禧年代的問題


九七金融風暴帶來的改變

九六年起香港房屋價格瘋狂上升,樓宇市場已開始變質,市場出現了不少炒家,亦出現了不少居屋與私樓之間的"無殼蝸牛"。正值九七回歸,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了"八萬五建屋政策",即每年供應不少於85,000個住宅單位,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,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.5年縮短至3年。看似一個很好的人人有樓住政策,誰會想到一個金融風暴,加上每年大量供應樓宇的訊息。讀過經濟學的朋友都清楚,供應增加及需要下降,物品價錢自然下降。同時,令到大家認識到一個新的詞語:負資產。


八萬五的對與錯

有人歸咎,負資產是董先生的"八萬五政策"一手造成,未免看得董先生太重要吧!外圍經濟的帶動下,香港無可能獨善其身。怪就只怪"八萬五政策"推行得不合時宜,令到一個理論上很好的政策變成垃圾。加上董先生嚴重缺乏政治智慧,一句:"冇提就等於冇左"就完全將"八萬五"放入墳場,成為一大笑話。

十年前的歷史告訴我們:樓市大跌,後果是這樣嚴重!以致日後政府在控制樓價議題上成為縮頭烏龜。

擱置居屋造成的問題

因樓價在二千年初一直下降,以致政府在2002年無限期擱置居屋計劃。目的為減少樓宇供應,從而提高市場價格。當時樓價便宜,加上2003年SARS襲港,樓價進一步下調。當年居屋的作用不大。但誰又預算到2005年後樓價一直上揚,即使2008年金融海嘯亦阻不到樓價的升幅。缺乏居屋的協助,要上樓?很難吧!而時任的曾特首可能害怕推出居屋會影響樓價,重蹈八萬五覆轍。以致在2011年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才落實復建居屋。

明天再講香港在2005年後各種房屋政策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