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

不要忘記青年貧窮問題

做咩事咁愁啊...


不要忘記青年貧窮問題

2012.11.15 刊於星島日報
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

最近立法會就審批「長者生活津貼」一事弄得好不熱鬧。政府多次強調,「長津」是要幫助有需要的長者,是一項扶貧措施。筆者 坐在議事廳裏聆聽議員和官員的發言時,卻不禁想起另一個問題:青年的貧窮問題,又該如何處理呢?

一直以來,政府的說法是要先幫助「最有需要的人」,筆者對此完全認同,只是不同意用這種說法來作為藉口,而不去幫助其他群 組。根據社聯提供的數字,二○一一年六十五歲或以上的貧窮人口,佔總貧窮人口逾百分之三十,屬於所有年齡群組之中最高。故 此,向貧困長者提供協助,的確有逼切性。

然而,其他群組的人口也不容忽視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的人,一出生就是貧窮;而在十五至二十四歲的群組中,也有百分之二十屬 於貧窮人口。上述兩個群組加起來便佔了總貧窮人口約百分之四十,比率遠高於長者。

由此可見,扶貧政策必須要有針對青年貧窮的措施,否則便會顧此失彼。青年與長者最大的分別,在於他們的潛力仍未完全發揮 ,社會的未來由他們來決定。問題是,我們的社會是否製造了充足的條件,讓他們發揮?

人工每月清 發展受阻

人的青春十分有限,錯過了就很難再有其他發展。一方面,青年不應該浪費青春,同樣地社會也不應讓青年浪費青春。不過,近十 五萬處於貧窮之下的青年,其實沒有甚麼選擇可言。就以學業問題為例,不少經濟學研究都指出,貧窮孩子較難取得高等教育學歷 ,嚴重妨礙他們的自我發展。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解釋:「貧窮的孩子被社會遺棄,而這個社會是要求每個家庭獨力承擔教育 開支,而不是由整個社會來承擔。」Sachs是批評美國的制度,但筆者認為這句話在香港同樣適用。

另一方面,雖然有不少青年並未跌入貧窮人口的範圍,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有自我發展的機會。筆者認識一些青年,畢業後每天早出 晚歸工作,只賺取約一萬元的薪酬。他們要供養父母,或供養年幼弟妹,或要交租,再扣除交通費和日常生活雜費等,名副其實是 「月光族」,即每個月都把錢用光,難有儲蓄,不用欠債便已經是萬幸了。萬一家中有何急事,如父母患病須大量金錢醫治的話 ,這些青年就更加困苦。

儲蓄是相當重要的事情,這並非只單純是為了保障退休生活。如果你有讀過成功創業家的故事,就會發現儲蓄的重要性,關鍵並非 「多與少」,而是「有與無」。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在車房創業的事迹很多人都知道,不論他在起步時多麼坎坷,但至少他還有 一間車房。如果喬布斯年輕時一毛錢都儲不到,你認為他還有心情搞電腦嗎?

潛能難發揮 成社會損失

今天,香港很多青年每日營營役役,最終卻成為「月光族」。或許他們當中有人擁有喬布斯的潛能,但社會現實未必容許他們發揮 出來。貧窮對青年所造成的損失,並不限於青年本身,而是整個社會的損失。

政府現時集中精力幫助貧窮長者,青年貧窮問題變相成為次要。除了綜援,就只有車船津貼、書簿津貼及免費教育等可以幫助貧困 青年,可謂杯水車薪。面對租金和學費不斷攀升,很多青年擔憂有一天連劏房都租不起,結婚和生育等長遠計畫被逼愈推愈遲,筆 者對他們的未來感到十分憂慮。既然政府宣布重設扶貧委員會,相信現在也是一個適當時機,去檢討一下我們的社會應為下一代作 多少承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