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者生津事件背後的擔憂(上)
香港是一個很快的城市,市民工作速度快,生活步伐快,甚至連報紙上的社會議題也轉得很快。半年前特首選舉、三個月前政府新班子上任、國民教育事件、一個月前立法會選舉......大家都以為發生了很久,但其實通通都是這半年來發生的事件。
正因為議題轉得快,部份政黨都將議題轉到去長者生活津貼是否需要申報資產上。就筆者所知,此議案在上一屆立法會"落莊"前已落實,只欠財委會通過。因此,新一屆候任議員在細節上有意見,特別是資產申報的問題上。
應否設立資產申報?
香港的堅尼系數是全球最高的經濟體系,樓價 / 通脹高,退休金未必夠長者使用。故此,增加長者生活津貼是最直接的方法。政府有見及此,建議改善現有的生果金,只要合符資產及收入限額,就可以申請$2200的長者生津。政府一出政策,自然吸引了一班政客抽水發表意見!
社會政策有長遠與短期效益之分
社會政策有長遠(long run)及短期(short run)效益之分。教科書常講,政策最好符合長遠及短期效益。但理論還理論,長遠效益是好,但短期未見成效,就很容易成為在野團體的攻擊目標。需知道,立法會及區議會的任期是四年,特首也只是五年,長遠的政策在四/五年未必能有成效浮現出來,但議員或官員的任期也將至。在這個需要"成功爭取"來取悅選民的社會裡,長時間才見到成效的政策恐怕不太適合。
(夜了,明天再續)
參考新聞資料